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身边的红色记忆】祖母的嫁妆
来源:甘肃能源公司 作者:何振林 时间:2021-07-27 字体:[ ]

打记事起,祖母卧室里的那个漆着彩画的箱子总是上着锁,老感觉里面锁着什么秘密或者宝贝。

三岁的孩子,好奇心很强。再说了,隔代亲啊,在我各种哭嚷和闹腾之下,祖母哪能招架得住。她跪在炕头上,先揭开炕头的褥子,又掀起毛毡,再撩起竹席子,费了很大的劲才摸出了一把钥匙。很认真地打开了她的“神秘箱子”。

箱子是打开了,但里面好像也没有什么,无非就是老人家的几件补丁衣服、一只带了刺绣的针插,最下面是一段看着年代久远的绸缎。本想着箱子里面至少应该有几个糖瓜或者其他可以解馋的零食,但是从眼前的情况看,应该是要失望了。气急败坏的我不甘心地用手又在箱底的绸缎下面搜索了一圈,嗬,还真有好东西!一个用黄麻纸严严实实裹了好几层的、硬邦邦的物事。欣喜若狂中迫不及待地扒开纸,又一次大失所望——这个“好东西”仅仅是一柄泛着铜绿的灯盏。既不能吃,拿着玩还嫌重。失去理智的我要把灯盏摔到地上,却被平时动作并不麻利的祖母一把夺了过去,重新用黄麻纸认真地包裹起来。

祖母一边包着灯盏,一边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概是重阳节前,在老家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高庙村,本应该是一年中的农忙季节。但是村里的人家都关门闭户,大人小孩都躲在家里。不远处的山上,机关枪“嗒嗒嗒”动辄会响上大半个晌午,时而还有飞机的轰鸣和炸弹的爆炸声。

祖母的父亲(老家俗称“舅太爷”)因为担心“马家队伍(民间对马步芳部队的称呼)”抓壮丁,躲在家里的洋芋窖中已经两天了。时年九岁的祖母缠小脚还不满五天,脚趾正钻心的疼,加上枪炮声的惊吓,一直躲在窑洞的土炕角落里瑟瑟发抖。

不知道过了几天,枪炮声终于停了,在洋芋窖里靠两个糠团子对付了几天的舅太爷就迫不及待地从地窖里爬了出来。饥肠辘辘的他,围着挂在后窑墙上的竹篮转了几圈,看了一眼篮底仅剩的三个糠团,又看了一眼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拿起老粗瓷碗舀了半碗凉水,一口喝了下去……

每当枪炮声停下的间歇,村里胆大一点的村民会跑到山坡上捡弹壳,祖母的母亲(家乡俗称“舅太奶”)勤于持家,也催促自家“掌柜的”出去捡点“贵金属”来。舅太爷还没来得及开门,“当、当、当”几下轻缓带点小心翼翼的敲门声让他浑身一怔。

“家里有人吗?俺们是红军,想跟老乡买点粮食,中不中?”舅太爷一听是红军,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一点,俯身透过大门裂缝向外望去。看到门外面站着四个衣衫褴缕的红军战士,便打开了门。

敲门的战士个头稍高,后面的俩人还搀扶着一个人,被搀扶的人好像受了伤。从衣服、脸上的尘土和身上浓浓的火药味看,应该从战场上下来不久。四个人脚上的草鞋早就磨破了,“前卖生姜后卖蛋”,脚趾上都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还渗出血水,但齐膝的绑腿却打得很整齐。

“老乡,俺们是红军,共产党的队伍,不要害怕”看着舅太爷表情依然有些紧张,站在最前面的战士又补充了一句。听到说话声,舅太奶从窑洞中也走了出来。“掌柜的,愣着干啥,快把当兵的请到窑里来啊!”“哦…哦…屋里走……屋里走” 舅太爷这才恍然回过神来,赶紧也招呼着。“不叨扰老乡,不叨扰老乡!大嫂子,俺们是从前面大墩梁战场上下来的,俺们班长受伤了,想找老乡买点粮食,补给一下。”之前敲门的战士一边说着一边连忙摸出了两个铜板。看着红军战士们不愿进屋,舅太爷走进后窑,把三个糠团全部拿出来,倒在了第一个战士手里拿着的八角帽里,把战士递铜板的手推了回去。

几个战士此刻也怔住了,从他们的表情看,应该是在猜测:莫非老乡嫌给的钱少了,不肯收?或者是不愿意把粮食卖给当兵的?……

细心的舅太奶看出了战士们的疑惑,赶紧说:“大兄弟们,说了不怕你们笑话,家里已经断粮几天了,这几个糠团子你们别嫌弃,拿着垫垫肚子吧!红军的钱我们不能收!”

几个战士面面相觑。“喜子,把吃的留给老乡吧!他们也没有宽裕的食粮”受伤的班长用沙哑的声音对兜着糠团的喜子说道。叫喜子的战士听班长这么一说,赶紧又把糠团倒在了篮子中。舅太爷见状又把糠团倒回喜子的帽碗,喜子又把糠团倒回篮子。双方推来让去,就这样一直“僵持”着。

三个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不高的糠团哪受得住这样来回折腾,最后在推让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形状了。受伤的班长看着拗不过,便说道:“喜子,咱们收下老乡的这份心意吧,把钱给老乡!”。说话的同时,他从已经看不清是什么颜色的挎包中非常吃力地摸出了一柄铜灯盏。

“老乡,我们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这灯盏也给你们留下!红军不白拿老乡的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的纪律!”受伤的班长斩钉截铁地说。话音未落,四人便一起行了个利落的军礼,转身离开了……

端着铜灯盏的舅太爷和手捧两个铜板的舅太奶瞬间愣了,也忘了再说啥,只是久久在窑洞门口,眼睁睁望着四位战士渐渐走远。

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祖母出嫁,那柄铜灯盏作为压箱底的嫁妆,同那口“神秘的箱子”一起辗转来到我们何家。

以上是故事的“上篇”。我上中学学了历史,又到县城的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参观,知道了当年“班长”和“喜子”他们参加的叫“大墩梁战斗”。是役,红5军37、39、43、45团先后打退国民党军毛炳文部优势敌人5次冲锋,在两天两夜的激战中,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等887名烈士献出宝贵的生命……

故事的“下篇”是这样的:

1969年,我的父亲作为高庙村第一个高中生,背着这柄沉甸甸的铜灯盏,开始了他的高中学习生涯。

1978年,高庙村通了电,父亲把这柄铜灯盏仔细包裹好,郑重地交还给祖母。

2010年,祖母病逝。老人在病危前,把这柄铜灯盏又交到了父亲手上。

2014年国庆节,我完婚后,父亲把这柄铜灯盏交给了我:“孩子,你已经成家了!为父没有什么东西送你,这柄祖传的铜灯盏算是你成家立业的纪念吧”。

2015年6月,我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2017年7月,我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并于2018年7月顺利转为正式党员。

2021年7月1日,已经步入老年的父亲在观看完建党100周年庆典之后,戴上老花镜,把那柄铜灯盏端详了很久很久……


【打印】【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